首页 |
|
韩建业,甘肃通渭人,1967年出生,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毕业,历史学博士。1994年进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任教,2005年被评聘为教授,2009年为二级教授。曾任历史系系主任,现任校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校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校考古学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学术委员会主任。被选拔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北京市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和首都劳动奖章。为北京科技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致力于教育教学尤其是文科实验教学研究,领导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带头人的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作为负责人的历史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主讲的《考古学通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获得2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多年从事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考古学研究,曾主持或参加河南驻马店杨庄、湖北天门石家河、内蒙古凉城板城和西白玉等遗址的发掘工作,在考古学领域取得较多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对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谱系、聚落形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过全面综合地研究,初步建立了五帝时代古史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对应关系框架,并提出距今6000年前已经形成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距今5000年前开始已经出现贯通中西的“彩陶之路”等观点。作为带头人的考古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属高校创新团队。
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日报》整版报道该研究成果。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子课题等的研究。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3部(其中独立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40篇发表于CSSCI检索期刊),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7项。